针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调查刚刚拉开帷幕,这不是中国过去很熟悉的领域,各种联想和猜测蜂起。我认为,一些联想的发生或许难免,但它们的发酵不应受到鼓励。
中国是高速发展的国家,这些年迅速形成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它一方面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增加中国的竞争力同样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对它在一些领域搞垄断的抱怨也越来越多,前进中的深度治理势在必行。
中国不存在要“搞死”一个成功头部企业的逻辑。如果说一个企业在迅速扩张中遭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规范行动,该企业本身从此就成泄了气的皮球,舆论也认为国家“大政策变了”,这才是不正常的。企业再大,必须在国家法律规范之下经营、扩张,而不能恃大傲强,觉得自己有了法律也要对它绕道走的特权。一旦撞到国家法律的边界,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都须遵从、调整,这必须变成所有企业的坚定准则和态度,不应有任何悬念和争议。
阿里巴巴因“二选一政策”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它理应受到触动,既诚恳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又举一反三,对其他领域是否有垄断进行自我审视。整个行业若能对照阿里的事情也提高自我警惕,主动调整涉嫌垄断的事项,我认为这些应被视为互联网经济圈健康的反应。
阿里过去的发展比较顺,突然成为互联网头部企业中率先被严肃指出问题的公司,舆论对该公司的态度也随之震荡,这对该公司管理层形成了综合考验。这是互联网经济与中国宏观政策及公众利益的一次深度磨合。被触及到的除了一些违规行为,还肯定会牵动那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态度乃至思想观念。对企业与中国社会的依存关系和成长逻辑借此机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思考和厘清,我认为是非常有益的。
阿里通过自己的独特方式高速成长至今,不仅受益于中国社会的强大孵化能力,还让人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胸怀。反过来阿里也需要作为一家企业的更大胸怀和悟性,与这个国家的整体组织和治理方式不断实现更加优化的对接,对法律的遵从越来越严谨到位。
我相信这次监管将带来一系列磨合与互动,其结果将会由这个互动过程塑造。我真诚希望这个互动过程将是积极的,也会是高度建设性的,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将得到更多保障,阿里这样的企业也将在更合理的经济秩序中找到更多的确定性,增强事业的可持续性。
中国民营企业的繁荣成就了一批能人,企业家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但中国市场经济毕竟才施行几十年,企业家的集体智慧和经验需要不断积累,如何更好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也需继续摸索。
说实话大多数企业家都承受了风险,走了一条艰辛的路,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敬,很多人被当成了年轻人的励志偶像。当然了,人无完人,一些企业家也有个性上的弱点,老胡想善意的提一点外行人的建议。
企业家、尤其是成功企业家会因财富的积累而形成对社会资源相当大的支配力,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影响力。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权力。希望越成功的企业家越要有健康的权力观,这些权力一定要用于服务社会,用于增加社会的福祉,除了法律支持的个人消费之外,这种权力不应被用来谋求与经营企业无关的其他个人利益和欲望。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西方国家,财富可以衍生出社会其他主要权力,甚至支配性权力,但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是社会各种权力的源泉。因此当个别企业家过于高调展示企业经营之外的影响力时,就会与我们社会的基本原则产生摩擦,比如个别人借助自己的影响力质疑社会治理方式,自己或亲属做不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生活方式示范,甚至搞颇受争议的偶像崇拜,做舆论大V拉意见的山头,等等。这些都容易引起争议,是需要克制和谨慎的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方向,民营企业家处于市场经济的潮头,是实现国家愿景的有生力量。因为走得很靠前,他们实际上为走强走好中国的国家道路负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责任,他们不应是被国家道路勉强拴着、随时可能出轨的力量,恰恰相反,他们应该提供中国在正确方向前进的独特动力。
能够支配的资源多了,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就更大了,意识到这一点,保持对法律的更多敬畏,抱着为公众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心愿,这很值得倡导。
曾经的一个民营企业家,他很惭愧地说:我的企业还太小了,我才解决了多少就业,我一年才给国家交了多少税?真是惭愧啊。这是两个人私聊时他对我说的话,我真的很感动。我相信,大多数企业家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把企业办着办着,搞得规模越大,越不是在为自己做事了,他们要为企业的员工们负责,而且客观上为国家实力的壮大贡献基层细胞,我们的社会需要企业家和社会相互积极促进的热情和行动。
此篇文章由DurkBlue发布,感谢转载需要请注明来处